[原创]向前跑,坚持并继续坚持-从中国制造说中国金融改革

  [原创]向前跑,坚持并继续坚持-从中国制造说中国金融改革(更新版)
  
  在我看,不管什么行业,重要的不是技术与规模,是传统与创新.我先说制造业的一件事情,来说什么是传统.当年上海桑塔那要国产化的关键也许谁都不相信:车门.而这个车门,我们怎么做都是一个毛病:到一段时间后,车门就是关不上,当年那关不上门的的士我没少吃苦头(你想想打的几十分钟边上一个关不上的门,你只能抓....)上汽刚开始以为是我们的钢材不行,使用德国同等钢材----不行;再进一步,使用德国流水线---还不行.没折了,想求教德国各大车厂---没人搭理你.后来找到一家曾经为德国大车厂做配件(包含车门)公司,老板恰好想转行,对中国人说,你要买这个技术可以,但是你得买我整个厂不然门都没有.中国人一咬牙,买.买回来后才恍然大悟:车门冲压时候收回的时候停若干秒!就为这个若干秒,中国人付出了什么代价.这些教科书不会有,就象大亚湾上螺丝,上到底你要回半圈.没有人告诉你这个是什么.我说的传统就是这些在长期生产与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与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制造业上,德国始终在精细化工里独占鳌头,这个与德国的崛起起家就是精细化工.而日本在传统电子领域的霸权也与日本在该领域的崛起铸就了日本战后腾飞息息相关,也是同样道理.我看好中国制造,是因为中国在传统领域逐步拉进与世界先进的距离,而且在新兴制造业方面也在一些领域获得了发展的优先.而这些都与建国几十年来,我们在工业领域和科学与技术领域持续不懈的努力和几乎不求中短期回报的不断投入的结果,是那种坚持在坚持的在艰苦中杀出一条生路的传统使我们有了今天的中国制造,有了我对中国制造的信心.,是不怕任何人来偷来模仿来学习的竞争力.
  
  而反观我们中国的金融业,首先中国的中央银行和美国的美联储备地位与对银行的指导大不一样.美国那种独立于中央政府之外的独立中央银行,在我们预期的有限时间之中是不可能实现的.而美国那种,在百多年来剧烈的经济危机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也不是我们短期可以掌握其运行规律和游戏结果的.我不怀疑中国人的聪明与才智,就拿今天香港与新加坡在世界金融领域的骄人业绩足以证明中国可以在金融领域里做的不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出色.但是无论是香港还是新加坡,他们的金融业都直接嫁接与英美体系,还有远比中国金融从业者丰富的多的经验,更有一种基于及时应对金融领域各个方面的传统.这些没有多少年从业经验的积累远远不能说对开放金融领域可以到乐观其成的地步.更何况,我们要进入国际金融市场领域,不足的远远不是操盘手.就拿我们保险业急需的精算师来说,国际高级精算师有几万,中国合格的精算师不满5人.而培养一个高级精算师,仅仅有多高的学历是远远不行的.您的朋友那么年轻就被提到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我看恰恰说明了我们在金融领域中储备人才的不足.尤其是在传统金融领域里,注重资历与经验不仅仅是习惯,也是多少危机后的传统.
  
  
  
  但是就象我反复提及的,金融是中国改革的大考.中国金融大考一日没有及格,中国经济改革的一切成就下始终都埋着一颗定时炸弹.中国金融的出路在哪里,这里我持的观点和制造业的类似.在传统领域里拉近和发达国家的距离,在创新领域找到出路与机遇.没有足够创新是日本银行的老问题,但是面对危机日本银行用合并并不断的合并来对抗风险,日本毕竟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底子够厚,而日本金融业有的问题中国金融基本都有,但是日本金融家大业大的优势中国人却没有.加上中国经济体制的传统限制,在我看想要在国有金融现有格局里搞英美式的混业经营想一蹴而就的完成金融大考不仅事倍功半,而且还会因为把中国传统金融领域一些不良习气与作风带进新兴金融领域,那么真正有竞争优势的企业与企业家无意是会在强大的中国强大传统金融氛围里窒息的.这个是我考虑金融混业经营的一个重要考量.1999年11月12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这个标志着一直以来捆绑美国金融的绳索<道格拉斯--斯蒂尔阁法>被解开了.这个不仅仅是个划时代的转变,而且标住着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时代到来.虽然这个成为发达国家随之效法的对象,但是我们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不仅在制度上(这里既包括金融机构内部会议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备有效上,而且在管理上尤其是风险管理上我们对比发达国家金融业水平还有相当距离.虽然<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放开的是美国银行保险与证券公司彼此相互竞争,但是这样的竞争是在各种监管与风险管理机制逐步完备后.我们首先是给我们的金融业做好基本功,这样做的考虑即有在不对现有银行证券 与保险格局进行激进改革的考虑,也有在任何一个金融方面出现问题对风险控制杂棵一定范围与领域的考虑.更重要的是,使外资不能通过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垂直控制中国金融业.
  
  
  对于金融领域的大考,我的想法倾向于小步快跑.金融因其地位与所经营产品的特殊性质,使得任何风险与波动都会对一个国家甚至是世界金融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就拿几乎导致俄罗斯政府的LTCM公司破产来说,远在俄罗斯的金融危机直接导致了拉美金融市场的风暴,其直接后果就是当时的巴西政府宣布破产与阿根廷等南美国家几乎破产.我想要想在WTO后,控制这样的风险中国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与艰苦的代价,不做好长期的努力,不控制好金融大考的节奏是不行的,我说的小步说的就是应对风险.同样,在2005年中国国际收支已经超过我们GDP达到了2.6万亿美圆之巨.由于金融投资产品的匮乏,中国经济崛起积累的巨大财富与最近不断进入中国的庞大游资都给中国经济尤其是中国金融业带来了沉重的压力.这样,小步的改革肯定是满足不了中国金融的实际需要的.这里我就提到了快跑.我说的快跑,是参照新兴金融领域的崛起,尤其是金融风险领域与金融衍生交易领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屡试锋芒展露头角所给予中国的巨大风险同时,也给中国以启示和机遇.金融改革的目标应该是让金融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实现这个目标,同时要在宏观上满足国家经济运营基本政策的需要,也要让金融业成为中国市场化的主要推动力量.从这个观点看,让外资进来,甚至让外资获得相当的可接受的市场份额,是我们现实发展的一种需要,也是趋势.做好这一点,关系到整个金融改革的评价即:能不能成为合格世界竞争者.
  
  
  现在金融产品门类繁多,新领域方兴未艾.在我看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才符合中国实际需要.而且金融业专业领域非常强,评估方式也远不同于其他产业.尽管开放外资要是势在必行,但是控制不好节奏,快了就是拉美问题,慢了就是日本问题/更确切的说,中国的经济问题的独立性同样体现在中国的金融业上.就我的观点,小步快跑,专业化经营是现在可行的选择.对于外资的进入,关键不在于他控制的比例,而在于控制他们进入的节奏.这个节奏就是投资多元化.实现投资的多元化不仅仅是发展银行 保险与证券市场,还在于拓展新的投资渠道,比如各种期货,比如各种金融中介,比如提供金融信息,等等.由于国人长期对风险市场领域的观点放在辅助地位,所以一直以来风投与期货领域没有很到的发挥其有效参与资金循环的主流中.但是随着中国对内对外经济发展越来越快速,大量的资金涌进中国国有银行其中很大因素是因为除了银行外资金能有效投资的品种很少.发展新兴金融领域的业务,既可以使中国已有金融业减轻压力,也能在银行等大型传统金融企业与机构之外寻找一个能让中国迅速发展的各个经济方面能获得有效资金支持的渠道.而且,对已经形成的经济灰色资本也能通过各种新的金融产品规范到国家可以预料与控制的范围中来.
  
    长期以来,高技术的高利润与高风险并存使一般投资者与传统金融业者望而却步.但是自上实际80年代以来,风险投资与金融衍生工具的大发展,使得高新技术可以脱离实体经济的范畴而仅仅作为一个金融产品出现在金融市场.现在发达国家有一套完整的风险控制方法,使风险投资变的可以预期.这样的方式与方法,不仅有效的把风险约束在投资人可接受的范围,而且实质上让很多在以往注定只能待在实验室中的各种技术与其他可能为社会产生巨大效益的各种工具提供了一次由市场来检验的机会.这个对于今天社会发展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的进步的时代,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个意义不仅仅属于发达国家,更是中国追赶未来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
  
  朋友评价《道格拉斯--斯蒂尔阁法》的时候说,《道格拉斯--斯蒂尔阁法》被解开了的前提是华尔街取得了对世界金融的绝对控制权.无论规模上,竞争力上,管理水平上,国有银行都和外资有不小的差距.在我看来如果,我们中国国有银行,在没有有效提升自身业务能力的前提下去搞什么混业经营,那等于是把整个金融业务打包了.在中国,资金并非到了银行的资金无从借贷的地步了.而恰恰相反的是,中国企业在庞大的金融资产面前,往往只能望洋兴叹.我对连自身业务都不能做到有效管理的国有大银行,以插手新兴金融市场的方式来挽救自身,在我看来不仅于是无补,还会给新兴的金融市场带来负面效应.不搞混业经营,或者说在一段时间里不混业经营,可以在学习外资先进管理经验与掌握各种金融产品技巧的同时,把问题与危险隔离开.银行积聚的庞大资本可以作为第三方,以间接方式指导与干预新兴金融市场.而在金融保险与证券领域,就中国金融市场现有情况而言,通过间接的方式介入的风险远低于直接进入的混业经营方式.说个不怎么恰当的比喻,<亮剑>里的李云龙部,在遇到大围剿的时候把部队撒出去,获得是更大的发展.同样,在中国金融主管部门协调大方向的规划下,各个金融领域彼此相互支援,各自完善自身潜力与优势.这样及时,在某些领域,出现外资控制或者间接控制的局面时,都不会直接冲击其他金融领域的格局.知道我们真正掌握相关技术与技能,并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的时候我才愿意赞同混业经营,不过到那时候混业经营是不是我们竞争对手的选择这个就不是我现在可以评估的了.
  
  我们不能回避的是,随着美国所倡导的金融自由化越来越有使国际金融往来脱离各个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控制的趋势与倾向,为了应对这样的挑战同时又要克服现实中巨大的困难.我想的是,是否可以象从前建立深圳那样建立具有国际金融交易特征的离岸金融中心.同时,在避免剧烈社会动荡的前提下,稳步改进现有金融企业,发展从事新兴金融领域的金融企业与机构,试水风险投资与金融衍生交易.在时间中积累经验教训,不断的加快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不以数量追赶发达国家金融业,在不断创新中积累中国独立的金融传统与经验.最重要的还是制度前面无论是说金融改革,无论是说混业经营,无论是说拓展投资渠道,还是发展风险投资.都是为了符合现在发展需要所想的.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要构筑一个,既能解决当前问题,又能满足快速增长需要的体制.更重要的是,要构架有一个能同时驾御风险与机遇的有对未来有预见性的体制.更确切点说,我们需要的不是不能改动分毫的神圣体制,而是需要一个能随时代快速发展不断更新自我调整自我的体制.这个才是我所期待的体制:不在意是不是做的最好,而是能做到及时调整的体制.这样的消化现有的,稳步发展的,立足创新的,相对彼此独立,相互彼此借鉴,相应控制风险的金融应考我想是符合我们今天的现实的,而且一个模块化的灵活体制也便于我们与来自全世界自不同领域业态与形式的金融业者不断的展开竞争与合作.全球化,在我看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过程,如果跑不掉不如想办法从不掉队到一点点跑在前面.对于这个过程,我想我们在制造业的经验能给我们的启示是:向前跑,坚持并继续坚持
  
  
  
  
  
评论(2)

评论

  1. 这个~~~~这么多字~你怎么敲出来的哦
  2. 葡萄兄弟多啊~

发表评论

*必填

*必填 (不会被公开)